旅美女作家陈燕妮与合作多年的作家出版社再度合作,出版了最新文集《陈燕妮:洛杉矶已久》。这本书是她以1995年迄今的旅美生活为主题的杂文结集,内容涵盖海外政治、生活、艺术、生存现状等各方面内容。书中包括《讨厌欧洲》、《美国海关》、《三回纽约》等文。此书系陈燕妮继1994年及之后陆续推出《告诉你一个真美国》、《陈燕妮:纽约意识》、《遭遇美国:五十个中国人的美国经历》、《陈燕妮:再回纽约》、《粉红通知》、《美国之后》后的第七部著作——
  十年是漫长的成长过程,我的写作过程也不例外
  问:你能否谈一下新书的创作过程?
  陈燕妮:这本书是我过去多年的一个杂文结集,过去也曾经把杂文结集出版,但是文章的写作年限基本上停止于1996年的《陈燕妮:再回纽约》。因此,此次出版的新书,在文章写作年代的跨度上涵盖了从1996年到今天将近十年的时间。
  问:十年的写作,你觉得自己的创作有否变化?
  陈燕妮:十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漫长的成长过程,我的写作过程也毫不例外。到今年,我到美国生活已经满十八个年头了,我对美国生活环境、政策法规乃至人文景观的了解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十年前的美国感触落到笔下可能只能显现事情内在机理的皮毛,但是十年后的写作和观察,不敢说我已经对美国万象了解得万分清晰,但是比我自己十年前的感触有了更多的通透感和清晰度。
  问:在你的新书中,你自己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

  陈燕妮:凡是2000年之后写的东西我本人都还算满意,但我觉得新书中角度比较新颖的文章是《讨厌欧洲》和《湖北老家》等一些感性文字。在《讨厌欧洲》中我用了十篇系列文章的篇幅描述了我在欧洲走动时的所遇和所想。因为时间仓促,我在欧洲对当地的人、事物观察必定存在肤浅的一面,在文章中我刻意回避了深层分析,却还是大胆地使用了“讨厌”二字,一来表达我内心对所见到的欧洲不好的一面的反感;二来我想实实在在地打破地球上很多人对欧洲那个地方莫名其妙的崇拜。另外一篇叫作《湖北老家》的文章也值得一读,在这篇文章中,我也用了十则的系列篇幅描述我对我父亲的出生地、当然也是我多年各种履历表格中的籍贯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薛坪镇古树垭大队内一个叫作“草坑”的地方的感想。
  问: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一直也在加深,你的新书是否考虑到了这点?
  陈燕妮:对此我非常了解,因为我在美国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中国移民最为密集的洛杉矶,而且我又是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对中国移民乃至国内人士在美国的过境游览状况了解相当多,这也要求我们这样的作者必须正确、翔实地反映美国现状,深入解剖美国各种层面,完全不能出错,如此,才能赶上国内读者对美国认知的飞跃。人一旦飘离了自己的根儿,便开始了“生存”而不是生活问:你在美国居住了十八年,可否介绍一下在美华人的生活状况?
  陈燕妮:谈到一个移民在海外的生活状况,我觉得似乎用“生存状况”来形容才比较合适。我相信没在海外生存过的人可能不能理解,当人一旦飘离了自己的根之后,可以说从此开始了“生存”,而不是生活。因为在海外,即便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却从来没有过饱足感,如今国内的各种媒体已经进入美国,中文文化载体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比如我所居住的洛杉矶,全美以洛杉矶为总部地点的中文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类媒体)就达五十家之多,更不要说中文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种中文媒体的大量进入,全部加起来,媒体数量几乎上百。我去拉斯维加斯大赌场的时候,在自己住的酒店里甚至也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人们对母语文化的渴求都是相同的,美国人其实也知道这一点,因为很明显地他们是在迎合这一点。但是美国的中文文化再多,也到不了俯拾即是的地步,到不了在国内出门见到的每一个人都能用中文问好的地步,这就让人不可能心态安详,尤其人年纪大了,对母语环境乃至对旧时老友的向往日益倍增。因此,用“生存”这一概念比较能描述在美华人的心态。
  问:出国的人在国外真的能挣到很多钱吗?
  陈燕妮:和国内目前的工资水准相比,在国外,移民们确实能挣到相对多的钱,而且从绝对值来说是多很多。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保姆,你在北京工作,在雇主家里吃住,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一千人民币左右(据我了解,大多数家庭给不到这个数字)。但是如果你在美国做同样的工作,你的薪水最低也是一千两百美元。这样一来,同样一份工作,在美国做和在中国做几乎就是一比八或者一比十的工资差距,因此,人的一生该怎么过,看你觉得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个人倒发现了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的“通病”,那就是,中国人家庭中,总是做妻子的一方喜欢在美国居住,因为美国的环境干净整洁,但是做先生的一方大多希望回国。
  问:那么,你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陈燕妮:同样,我们也脱离不了这个“大流”。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先行在国内买了房子,为这个矛盾预先做好充分准备了。作为家长,不应该干涉子女的意愿
  问:在海外做报纸工作是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陈燕妮:我觉得全世界最难的工作之一就是移民在海外办报刊,海外的中文等非主流媒体其实是存活在社会的边缘,一方面它受到移民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主流媒体那么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国内的同行是不能体会到在美国做一份中文媒体的辛酸的。而且,从经营的角度来说,限于人力的昂贵、新闻纸价格的飞涨,移民报纸经营之困难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问:在繁忙的工作中,你是怎样坚持写作的?
  陈燕妮:我是一个学理工的人,机械系毕业的人能参与文化事业我过去想都不敢想,能得到今天这样的文字生活我对命运感恩戴德,如今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能自主地找工作,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但在当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社会远不是这样,当时的人们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社会规范行走,这其实也是我所痛恨的。我是一个讨厌约定俗成做事的人,但是一己之力无力更改。因此,当年选择出国一途也有这个考虑。出国之后,我真的觉得人能够自选环境来之不易,因此,我相当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环境,我基本上是在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来写作。
  问:你喜欢文学,当年为什么去读了理工科?你的“采访录”还继续吗?
  陈燕妮:这个问题你得去问我从头到尾刚愎自用的母亲。也因为我自己有被家长强权干涉未来的痛处,因此我觉得作为家长,无论如何不应该干涉子女的事业目标,因为这样会让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白白地浪费宝贵时间。当年我写的采访录能够畅销,我觉得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出国相对困难,了解外面世界的需求相对强烈。如今,就拿我家所住的大院来说,我敢说几乎每十家就有一个甚至多个子女在海外的家庭。国内读者有了身边的活实例,已经不再需要我或者海外写手的“采访录” 了。
最新评论
ahui
2017/01/02
想找你写湖北老家的文章
我也是襄樊人,在LA, 不介意话可联系, 微信 ZHY5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