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美国旅游签证要缴纳押金”的新闻在华人社群里炸开了锅。一时间,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各种转发和讨论,有人担心以后再也不能说走就走地去美国旅游了,有人吐槽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友好,还有人忙着在准备签证前查查自己是不是“押金国家”的目标群体。那么,这个押金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所有人都要交押金?有没有办法避免?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押金签证”(Visa Bond Pilot Program)这个事儿,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规定。早在2020年川普政府时期,国土安全部(DHS)就推出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试点计划,对部分“签证超期逗留率”较高国家的B-1/B-2签证申请人,要求缴纳高达$5000至$15,000不等的押金。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游客签证滥用——也就是那种拿着旅游签证入境,结果长期滞留、不归国的人。
根据当时的《联邦公报》(85 FR 74861, Nov. 24, 2020),押金政策只适用于某些“超期滞留率超过10%”的国家,并且只针对那些被领事馆认为“有移民倾向”但又勉强批准的签证申请人。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强制性政策,而是“个案式”的选择性实施。拜登上任后,这项政策曾被暂停。但近日国土安全部重新提起相关法规,并在一份2025年的最新评估中提到可能“恢复或扩大该政策的适用范围”,这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这项押金政策目前是否已经恢复了?根据我们华明胜律师事务所整理的最新信息,截至目前,美国国务院(DOS)与国土安全部尚未明确宣布重新全面恢复该政策。也就是说,这依然只是“被讨论、被重新评估”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实际执行。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建议大家在今后的签证申请中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来自曾经被列入试点国家名单的朋友,比如中国、印度、菲律宾、越南、尼日利亚等国家的部分申请人。
那如果将来真的恢复押金政策,会有哪些实际影响呢?从申请人角度讲,最直接的就是成本增加——动辄五千到一万五千美元的押金,谁说交就交得起?这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押金机制”无形中传递出一种“不信任”的信号:您来旅游,但我先默认您可能不会按时回国。
此外,还有程序上的不确定性。虽然移民局曾经规定押金可在签证期满按时离境后退还,但退款过程是否顺畅、时间有多长、是否收手续费等等,很多都没有明确的细节披露。这些不确定性,对于有计划赴美探亲、旅游的人来说,都会造成心理负担。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移民与国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第214(b)条,美国领事官员有权在面签过程中判断申请人是否“具有非移民身份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说,只要签证官怀疑您“有移民倾向”,哪怕您材料再齐全,也有可能拒签。而一旦押金政策被全面实施,可能会变相成为一些签证官“保守审批”的借口。尤其对华人申请人来说,如果被归类为“高风险申请人”,可能就不得不面临交押金的局面。
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您近期有赴美旅游、探亲、短期商务等B类签证的计划,请务必提早规划,尽可能提供充足的资产证明、国内约束力文件(比如在职证明、房产、家庭关系等),以此降低被归入“高风险类别”的可能。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美国国务院和移民局(USCIS)的政策更新。如需协助评估个人情况或准备材料,我们华明胜律师事务所的签证与移民业务团队经验丰富,随时为您提供专业服务与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押金签证政策并非美国首创,像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也早有类似机制。但这类政策实施的公平性、有效性一直饱受争议。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如果这种政策成为“常态化”,将不利于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也可能影响旅游、教育与商业等多个领域的正常往来。
移民,签证问题咨询请拨打我们的免费咨询电话 626-658-3872,或者登录greencard888.com 获得更多移民咨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