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 | 与李想律师事务所合作的遗憾体验,分享给还在考虑的人

这段时间我经历了一次非常不愉快、也让我身心俱疲的法律服务体验。原本我们是抱着高度信任的态度,委托了李想律师事务所办理移民相关申请,愿意支付不低的费用,只为换来一份安心和专业。然而这份信任,最终换来的是失望、困惑,甚至一种被冷落与边缘化的感受。

首先,从服务流程开始就充满了混乱。大部分沟通只能通过微信群进行,律师本人几乎从未出现,问题都通过不同助理转来转去,常常反复确认、无人回应。而助理的语气也让我非常不舒服,常常使用“本来就该收费”、“不收费是不应该的”这样的说法,让人感觉并不是在为客户解决问题,而是在对客户进行一种情绪上的压迫和说教。

更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因移民局材料缺失向律所寻求协助,结果对方表示这也应当收费。在我和家人的理解中,这很可能是律所本身的材料整理问题,但我们被要求为此承担额外费用。

最无法释怀的一件事是,我们想取回自己案件的文件副本,并就I-485表格上的某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咨询,却被告知必须支付1000美元。理由是我们没有及时从微信群下载文件。作为一位普通客户,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自己申请的资料,还需要再额外付钱才能拿到。也因为这件事,我们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不久后就被移出微信群,并被通知“律所不再代理我们”,没有任何正式说明,也没有提供任何案件交接或后续建议。

尝试继续沟通时,我们却收到一段话,大意是“请删除不实评论,否则律所将采取方式维护自身声誉”。虽然表面上是理性陈述,但身为客户,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那种“你不能说实话”的感觉,让我非常难过。那一刻我甚至开始怀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是否连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权利都没有。

微信群里的助理整体态度都让我很难接受,像是一种“救世主”的姿态,高高在上、不容质疑。尤其是我的办案律师,第一次接触我就因为我照片没有剪裁好而语带讽刺地说:“这次就不收你钱了。”这句话至今让我耿耿于怀——它透露出的不是幽默,而是冷漠、傲慢,以及缺乏共情。

当然,我也要说一句公道话:李想律师本人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相对专业、有礼,态度也比其他人温和很多。她给了我一些耐心的解释,我对此是感激的。但很可惜,她的团队似乎无法承载她本人所传达出的那种专业与诚意。

整段经历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协助、不是支持,而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伤害。我不是法律专家,也无法评判谁对谁错,但我可以很真实地说:这份合作让我感到被伤害、被误解、被放弃。而作为一位客户,这种体验我不愿再有第二次,也不希望别人重蹈我的覆辙。

我写下这些文字,并不是为了争论,而只是想把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来,给还在犹豫要不要选择这家律所的人一个参考。

愿你选到一位真正愿意倾听、理解、尊重你的律师。愿你在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再被冷漠以待。ni